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C-04-k

20世纪后半叶 战后儿童戏剧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因战争而休止的儿童剧团有一部分开始恢复活动,剧团蒲公英(劇団たんぽぽ,1947年创立)及剧团风之子(劇団風の子,1950年创立)等新剧团诞生。这一时期的戏剧内容以描绘战后日本社会现实为中心,体现战后风俗,揭露战争孤儿问题,否定暴力,东宝·东京放送剧团·杉菜座(つくし座)的《钟声响起的小丘(鐘の鳴る丘)》(1948年初演)即是个中翘楚。
  20世纪50年代,《岩波少年文库》创刊(1950年)后,开始盛行翻译上演海外的儿童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俳优座的《十二个月(森は生きている)》(1954年初演)。随后,20世纪60年代,各个儿童剧团受到高度经济增长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例如:剧团风之子(劇団風の子)创演的《喀里多尼亚号起航(カレドニア号出帆す)》(1960年初演),这一关注歧视黑人题材的作品在当时颇具挑战性。
  20世纪70年代,高度经济增长走向尾声,这一时代背景在儿童剧的发展状况中也有所体现。现代演剧协会及剧团民艺等民间剧团都开始关注儿童剧,戏剧内容的主题也出现了变化。例如现代演剧协会的《妖怪苹果(おばけリンゴ)》(1974年初演)及剧团民艺的《通缉大盗霍深布鲁茨(お尋ね者ホッツェンプロッツ)》(1975年初演)都描写了人的悲伤与消极的一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儿童舞台艺术的团体之间开始开展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活动。“祭典”即是其中之一。1985年在佐渡岛召开“第一次为了全日本儿童的舞台艺术大祭典”,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始举办祭典。同年,为纪念“国际儿童年”,“儿童之城”(こともの城)于青山大道诞生。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临时工群体不断扩大、信息化社会的急剧转型、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犯罪低龄化、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出现,以涉及儿童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戏剧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此外,儿童参与舞台表演的体验性讲座(workshop)等学校公演也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