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CC-03-k

20世紀前期 御伽芝居之誕生與發展

 
  日本的兒童戲劇(專業∕成人演員為孩童觀眾創作、演出之戲劇),是受到提出「孩童」此概念的歐洲近代思想及兒童文學、兒童戲劇影響而開始的。具體而言,川上音二郎及其劇團在1903年10月於本鄉座演出,獲得好評的御伽芝居「動人的胡琴」、「狐狸之審」,乃是兒童戲劇之濫觴。此後,日本最初兒童戲劇專門劇團「御伽劇團」設立(1906年),在「有樂座兒童日」(1909~1920年)及帝國劇場「家庭娛樂會」(1916~1928年)演出御伽芝居,寶塚少女歌劇亦上演御伽歌劇(1914~1930年左右),御伽芝居經由這些演出,在社會上知名度大開。
  1920年代,受到出自於兒童雜誌《赤鳥》(1918~1936年)中所提倡的童心主義影響,御伽芝居被稱為「童話劇」,內容也從封建的教化劇轉變成以民眾社會為本的戲劇。民眾座於1920年以「童話劇」之名,上演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原作《青鳥》即是一例。另外,在此時期,受到歐洲戲劇影響的劇作家‧舞台導演小山內薰亦於壽壽女座及築地小劇場積極地親自創作、指導兒童戲劇。
  1930年代,以劇團東童為首,此時有淺野兒童劇學校、Teatro.Piccolo、若葉童話劇團等多彩的兒童戲劇劇團出現、活躍。此時期,日本社會正遭逢嚴重蕭條及社會不安,兒童戲劇的創作者們認為比起「夢想」、「美」,把「真實」傳遞給孩童們是更為重要的。此意味著戲劇的創作方法傾向於強調現實之寫實主義,因此「孩童角色由孩童扮演,成人角色由成人扮演,孩童與成人共同創造之戲劇」這般兒童戲劇的寫實主義思考方式油然而生。
  進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下的1940年代,1941年成立了「日本少國民文化協會」之「少國民戲劇教室」等,兒童戲劇朝著統制兒童文化及積極協助推動戰爭之目的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