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CC-04-k

20世紀後期 戰後兒童戲劇之開展

 
  1940年代後期,因為戰爭而停止活動的兒童演劇劇團,一部分再次恢復演出活動,此時也出現了如劇團蒲公英(1947年創立)、劇團風之子(1950年創立)等新的劇團。此時戲劇的內容,以寫實刻劃戰後日本社會為主,東寶‧東京放送劇團‧筑紫座的「鐘鳴之丘」(1948年首演)為代表,涉及了戰後風俗、戰爭孤兒、否定暴力等問題。
  1950年代,隨著「岩波少年文庫」創刊(1950年),翻譯、演出國外兒童戲劇十分盛行。此代表作為俳優座的「充滿生命力的森林」(1954年首演)。相對於此,1960年代,演出兒童戲劇的各個劇團受到高度經濟成長政策之影響,探尋各式各樣的創作方式。例如劇團風之子,選取了「歧視黑人」這樣在當時極具挑戰性的題材,創作、演出了「喀里多尼亞號啟航」一劇。
  1970年代,兒童戲劇反映著高度經濟成長的結束,並同時有新的發展。現代戲劇協會及劇團民藝等一般劇團亦開始關注兒童戲劇,同時戲劇的主題內容也有所轉變。例如,現代戲劇協會的「妖怪蘋果」(1974年首演)與劇團民藝的「大盜賊霍琛布茲」(1975年首演),其內容觸及了人類的哀傷與負面情感,反映了同一時代的狀況。
  進入1980年代後,與孩童舞台藝術相關的各團體之間,特別積極地互相交流與活動。其中之一即是「祭典」。1985年在佐渡島舉辦「第一屆全日本兒童舞台藝術大祭典」。藉由這次的機會,在各地舉行了祭典。此外,同年,為了紀念國際兒童年,在青山大道上興建了「孩童城堡」。
  1990年代,隨著非正規雇用者增加、進入資訊化社會、經濟全球化,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貧富差距拉大、犯罪年輕化、學習能力低下等問題,以孩童相關的社會問題之戲劇也備受矚目。另外,為了讓孩童能夠參與戲劇舞台,戲劇工作坊在學校的公演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