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L-H-1234

1 重讀戰後日本電影

  觀看電影的喜悅之一為「閱讀的快樂」。細讀作品中的視覺、聽覺要素,時而憑藉應用分析明星雜誌、報紙中電影導演、電影明星等相關敘述之特定語境,將會對作品產生出各式各樣的解釋。抑或,藉由了解搬上大銀幕之小說或戲曲由誰所寫、什麼樣的讀者接受什麼樣的語境,應能更進一步理解作品。如此結合電影作品的內外因素,以性別/性/性愛的觀點重讀電影,即便作品中沒有直接描繪性少數族群的登場人物、同性戀慾望,也能夠引領出豐富多樣的理解方法。
  本展的第一章,將以上演時的電影評論及電影研究的成果作為參考項目,關注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至1970年代間的一般商業電影中,什麼樣的性別/性/性愛之表現是不/可能的。將「戰後日本電影」的架構中含括至1970年代,或許會被認為範圍略廣,然此處展出了至1970年代後期的作品『我是鄉下的貓王』,做了性別重置手術的Carrousel 麻紀,以跨性別女性的身分於此片中登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到佔領軍檢查審閱的日本電影產業,於1949年制定了「映畫(電影)倫理規定」,之後被稱為舊映倫的「映畫倫理規定管理員會」在業界內部設立。在1956年的年底,成立了以第三者管理的自主管制機構「映倫管理委員會」」。自舊映倫時期始,在「性及風俗」的條文中,有「色情倒錯與變態性欲」之相關敘述,此是為了管制「同性戀、同志男公關」之描寫為目的。在此自主管制的規則下,電影導演及電影明星是如何探索性別/性/性愛的多種表現方法?具體來說,欲以評論家及影迷所積累的「閱讀的快樂」之方法為核心,重讀戰後至1970年代的日本電影,如對木下惠介電影的重新審思,小津安二郎的「紀子三部曲」、長谷川一夫的『雪之丞變化』及美空雲雀的『花笠若眾』等作品中的性表現,東映俠義電影中男性間的親密性,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中女同志之慾望表象等。

2 日活羅曼情慾片與薔薇族電影中的性型態

  以性的觀點回顧日本電影產業時,有必要檢視日活羅曼情慾片與薔薇族電影為代表的成人電影中所描寫之性型態。近年,在電影(產業史)研究中,對於成人電影的關注日益高漲,不僅是作品分析,亦對製作相關者進行採訪,以及分析場刊與製作資料等非影像之電影相關材料。
  以成人電影為對象,嘗試重構日本電影史,演劇博物館亦從以下兩個方向實踐。第一,本館的演劇映像學連攜研究據點自2018年起歷時兩年,由共同研究團隊(研究課題「戰後日本電影中製片廠體系之變遷與其實際情況」)針對本館收藏的日活羅曼情慾片之宣傳資料進行調查、研究。對於1960年代初期以降邁入衰落期的日本電影產業而言,自1971年至1988年間日活所製作的日活羅曼情慾片乃為生存策略之一。對於成人電影中對女性之性剝削一面的反省與批判,有必要以產業史的觀點來檢視,同時本展打算依據對於非演出者,參與相關製作之女性的存在為主之據點研究成果,介紹日活羅曼情慾片中是如何訴說女性之性。
  第二,界定1980年代初期成立,以男同性戀為主要對象的薔薇族電影之歷史定位。對於以異性戀男性為對象的日活羅曼情慾片及其他的成人電影,存有對女性性剝削這樣的批評,同樣地,對於薔薇族電影,也存在著將同性戀當成是某種情慾狂想來販售的批判。這樣的批判雖然不容否定,另一方面,亦必需關注這些批評反而造成薔薇族電影中的同性戀表現受到輕視,甚至是那些不被看見、或被當做不存在的事物。不僅是以異性戀為對象的成人電影,演劇博物館自2018年度開始,持續考察經手多數薔薇族電影的小林悟導演之舊藏資料。在對同性戀存有強烈歧視的1980~1990年代的日本,如盼望能擁有家庭的年輕同性戀者之樣貌、世代間的交流、HIV/AIDS等在一般商業電影中未被刻劃的同性戀者之慾望與糾葛,薔薇族電影是能夠與觀眾一同來思索這類題材的電影類型。本展中將作為研究成果的公開報告,來向大眾介紹小林悟舊藏之部分資料。

3 1980~1990年代 愛滋恐懼與「男同志熱潮」前後

  1980年代的日本電影產業,由大型電影公司所組成的電影製作體系面臨了結束。後製片廠時期的日本電影產業,結合了製作方、觀眾/消費者、媒體各方,歷經改變,1989年泡沫經濟瓦解之後,終在1997年北野武、河瀨直美、宮崎駿之世界性的成功下,見其再次復興。然而實際上嚴峻的情況仍持續著,2000年代以降,製作、發行、上映等型態有變革之必要。
  在電影產業掀起戲劇性變化的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電影與電視劇是如何表現性少數族群及同性間的深厚親密關係?1980年初期,薔薇族電影登上了成人電影院之銀幕(第2章),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可以看到發行國外酷兒電影之小劇場文化其興盛、LGBT影展的產生與發展(第4章)。國內的電影文化場域並非僅是接受了成人電影及國外作品中的性少數族群之表象。後製片廠時期的新銳獨立電影文藝工作者,開始刻劃少女間的親密性及同性戀。
  本展將介紹展露於1980年代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以在PIA影展(PFF)中被發掘的風間志織與橋口亮輔為例。在擅長表現激進少女形象的風間其作品中,時有挑起男同志與女同志慾望之關係的描繪。此外,在1993年發表『二十歲的微熱』作品的橋口,是與大木裕之並列,少數公開自身男同志身分來開展事業的電影藝術工作者。
  1990年代的電影中,不單僅是風間與橋口的作品描述同性戀。1980年代的愛滋恐懼及1990年2月「府中青年之家事件」,國內對同性戀的歧視為人所知,另一方面,女性雜誌『CREA』的1991年2月號「男同志・文藝復興91」特集,帶動了1991年至1995年間的「男同志熱潮」。當前雖仍有「同性戀商品化」的批判,然現在已是不斷拍攝有關描寫同性戀與HIV/AIDS內容之國內製作劇情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的時代了。「男同志熱潮」使同性戀及同性間的親密性搬上電影、電視視覺化的同時,或許有什麼樣的存在被隱蔽了。

4 新酷兒電影的來臨與影展之興盛

  1992年,影評家B・盧比・里奇(B. Ruby. Rich)將「新酷兒電影」(New Queer Cinema)定義為「抵抗積極正向的LGBT之形象、言論、特質,內容與形式徹底肯定慾望的電影實踐」(菅野 2015:204)。與以往女同志、男同志電影不同(時而過度)的風格,描寫性少數族群之故事及慾望的電影作品群,在Toronto Festival of Festivals(多倫多國際影展前身)(1991年)、日舞影展(1991年)、新導演/新電影影展(1992年)等國際影展上榮獲許多獎項,大放異彩。而此也成為了1990年代初期美國出現新酷兒電影新浪潮的契機。對酷兒影像文化的創作者、觀眾而言,影展作為表達、市場獲得及社群形成之場域,於目前是發揮極具意義的作用。
  正由於1990年代首都圈中多樣成熟的電影文化,不僅是掀起新酷兒電影浪潮的作品群,其他各國所製作的酷兒電影傳入日本、接受的機會也變廣了。泡沫經濟時期「企業贊助型之消費藝術文化」的鼓動下,促使小劇場興盛。而小劇場的興盛,在泡沫經濟瓦解之後亦能使實驗性的小眾電影發行與上映,因此酷兒電影也囊括在擴大的電影文化場域中(菅野 2015:203-205)。在1990年代的次文化雜誌中亦被推出特集的酷兒電影,廣為年輕女性觀眾接受,日本酷兒電影評論中,最重要的影評家之一石原郁子有許多清楚再現當時接受體驗的影評。
  1990年代,國內影展文化也面臨了轉型期。1992年3月6日~8日第1屆東京國際女同志男同志電影電視節在中野太陽廣場的6樓研修室舉行,三天約有1000名觀眾蒞臨。此後,至今每年在吉祥寺Baus戲院與青山Spiral Hall等會場舉辦。2000年以後,在日本各地接連有酷兒及LGBT為主題的影展,尊重當事者的性別認同之下,同時也在地方社區中舉辦。本展將介紹演劇博物館收藏的電影介紹手冊,以及得到NPO法人彩虹繞東京協助的節目單。
 
 
引用文獻
菅野優香「試論酷兒・LGBT影展―電影文化與酷兒系譜」『現代思想』2015年10月號,pp.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