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作为亚洲唯一的演剧、映像专门的综合博物馆,馆藏不仅有日本戏剧相关资料,也有亚洲文化圈多种多样戏剧门类的丰富资料。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策划了多次介绍亚洲舞台艺术的展览会,但像本次从跨境视角聚焦一个题材的展览还是首次尝试。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志演义》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汉字文化圈内尤其广受喜爱。根据小说编剧、改编的大量戏剧作品也克服了原作中的地域性、文化、语言等重重障碍,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制作范围扩大到大中华区各地以及日本,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本次展览将日本、中国大陆、台湾三地的“三国”戏剧作品齐聚一堂,展示其各自蕴含的魅力。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踏足剧场已经变成了一件难事,我们更希望借此机会能使大家感受到和实际观剧体验同样的乐趣。
值本次展览会开展之际,我们谨在此向对本展给予莫大关怀和帮助的各位朋友,尤其是为本展无偿提供《三国》剧珍贵图像资料的台湾国光剧团致以衷心的感谢。
2020年9月
《三国演义》以公元三世纪的中国为背景,讲述的是魏、蜀、吴三国逐鹿烽烟四起的故事。元末明初,罗贯中将“三国志”敷演成小说。中国通行的是清代毛宗岗整理的《毛宗岗批评三国志演义》,而日本语境中的三国志则通常是指比毛宗岗本年代更早的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书早在江户时代已由湖南文山译成《通俗三国志》,而后成为吉川英治《三国志》等书的蓝本,故此,关羽“汉寿亭侯”之类的虚构故事虽在中国鲜有人听闻,在日本却家喻户晓。
“三国志”的时代距今才不过六十余年而已。然而就在这一时代,可与古罗马帝国匹敌的汉帝国四分五裂,中国再次面临乱世,可说是中国史上的一大转型期。与此同时,日本迎来卑弥呼时代,这也是日本史上的一大变革期。
在这样的动乱时期,出现了诸多君主、武将和军师,他们怀抱着各自的信念,在冲突碰撞中力图实现远大志向。他们的“人生道路”绝不雷同,而是各放异彩。后世的我们也会从智谋无双的军师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效忠刘备的事迹中受到深深的感动,难以忘怀;也会为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超越君臣关系的深厚友谊而泪盈于睫;也会在感慨曹操真乃稀世奸雄的同时,忍不住为其文韬武略喝彩。这种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有所偏爱,构筑只属于自己的“三国志像”,如此海纳百川,不正是“三国志”的有趣之处吗?
“三国”故事取材于大约1700年前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的一段历史,鲜明呈现了乱世风云中有血有肉的名士、武将、女性形象,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为之疯狂。近世以降,中国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除《三国志平话》及《三国志演义》等书籍以外,还有类似日本讲谈的“说话”,此外,其他不依靠文字传播、而是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借此来传播故事的类似戏剧的形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代日本,除了吉川英治的小说之外,和戏剧同样充满真实表现力的横山光辉漫画以及NHK人偶剧 《三国志》等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在亚洲文化圈内,多民族·多文化的组成结构使得多种多样的戏剧形式及各自拥有的丰富表现力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绚烂的戏剧世界。而各自不同的舞台艺术特征及文化解读,也导致各地舞台上所演绎的“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千差万别。
本展为表现不同戏剧语言中塑造的“三国”人物形象的特征和魅力,特将展厅当做竞演的舞台,将本馆馆藏中精选的服装、人偶、浮世绘版画等多种演剧资料汇聚一堂,力图呈现活跃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各地舞台上的“三国”风云人物的魅力。
此外,本展对“三国”故事中登场的女性人物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如小说《三国志演义》中“美女连环计”的诱饵貂蝉、智勇双全的孙尚香、不惜性命保全刘备之子的糜夫人等,在男性激烈厮杀的战场背后,这些女性角色各放异彩,本展将努力还原她们在舞台上的飒爽英姿。
在此,我衷心希望各位可以通过本次展览了解一个多元视角下的“三国”。
“三国”故事自古以来就通过多种载体传播,无论是说唱艺术或书籍,还是近世以降的戏剧,甚至是现代的电视连续剧、电影、动漫等等,以各种形式构筑的《三国》世界和人物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比较其中异同也算是乐趣之一。
要使《三国》人物活起来,再现斗智斗勇的盛况,戏剧可说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中国《三国》戏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2、13世纪的南宋时期,当时不仅有真人扮演的戏剧,据说还曾经有傀儡戏及影戏等形式。14世纪以后,随着戏剧取得飞跃性的发展,敷演《三国》故事的戏剧作品也陆续问世,其中的部分剧目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不衰。19世纪末以来,京剧逐渐成熟,且京剧初期通常以老生(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为主角,最易于老生角色发挥演技的《三国》戏也自然成为京剧中的代表剧目。
《三国》以东亚为中心,接受范围极广,在中国以外的东亚地区也有《三国》故事上演。此外,各地也都不断创造出新的剧目及人物。台湾的人偶戏“布袋戏”受京剧影响很大,其单手操纵傀儡的形式使得《三国》风云人物以更具跃动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日本的歌舞伎对人物设定也有独创之处。各地不同的演剧形态打造出的《三国》舞台,可说是《三国》接受史上绝不能缺席的华丽一页。
近代去中国旅行的日本人记录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留下了颇多资料,其中大多是文章形式,但照片及绘画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以京剧为首的各种传统戏剧,以其歌舞性及独特装扮、多彩的服饰头面等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引起外国人极大兴趣,由此也成为了照片及绘画中的一大主题。本馆所藏日本画家福田眉仙(1875~1963年)、地质学者福地信世(1877~1934年)笔下的中国传统戏剧上演图,以及日本画家若柳柳湖(1888~1983年)的脸谱及舞台风采画集,都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剧场风貌。
这些绘画主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近现代与京剧舞台相关的画像通常以演员为中心,以黑白肖像为主要形式。相较之下,如此颜色鲜艳、真实再现剧场及演出场景的资料堪称凤毛麟角,是了解20世纪20年代左右传统戏剧形态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更有趣的是,在这三位画家的作品中,《三国》相关剧目及人物绘画是共同的主题,作品数目颇丰。可以想见,当时中国《三国》故事在舞台上频繁上演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三国》戏适于演员发挥其高超的唱工,武打场面又多,从这些绘画资料中也能一窥当时的三国戏是如何让民众为之疯狂的。
日本所创作的《三国》小说、映像、戏剧作品数量既多,质量也几乎可与中华圈相媲美,颇为人所称道。日本的作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形式的特长,表现了多种多样的《三国》世界观。小说界有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映像作品有丛1982年开始放映的NHK人偶剧《三国志》及1992至1994年上映的动画《三国志》(信浓(Shinano)企划制作、东映发行),均对日本国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日本特色的《三国志》作品,与小说及映像各异其趣。早在江户时代的歌舞伎作品中,就有元文2年(1737)江户河原崎座上演的《闰月仁景清》,其中扮演张飞的是恶七兵卫景清,扮演关羽的是畠山重忠。此后,歌舞伎作品《关羽》问世,至今仍是歌舞伎十八番中的剧目之一,在舞台上长演不衰。近现代的作品中,有精通中国戏的池田大伍(1885~1942年)改编众说纷纭的“关大王斩貂蝉”故事,创作出《妖妇》一作。无论是作品的选材还是对《三国》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极具兴味。
要说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三国》戏,那一定非二代目市川猿翁在屡次尝试突破之后终于成就的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三部曲莫属。剧中的刘备居然是女性,而诸葛亮也有恋人,这些《三国》新解与宏大壮丽的舞台相结合,仿佛和新世纪的到来相呼应,从崭新的视角重塑《三国志》,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