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Online Exhibition

别役实的创作历程——从魔幻的剧本处女作到飘飘族

对前现代艺能的兴趣

别役自创作剧本之初即受到萨缪尔·贝克特笔下的荒诞派戏剧影响,与此同时,别役对于宫泽贤治及深泽七郎等作家的文艺作品、童谣、儿歌、唱歌(译者注:明治时代至昭和16年即1941年间日本学校实施的音乐教育课中所采用的歌曲)、古歌(译者注:旧时代歌谣)等作品也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积极地将其吸收进自己的创作中,将两者融合,使剧作更具韵味。20世纪70年代后半段以后,别役开始将唱歌中的一小节或是惯用句作为其作品的名字,这一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加显著,主要作品有《咕嘟咕嘟冒泡泡》(『あーぶくたった、にいたった』)(1976年)《跳吧跳吧小蜗牛》(『舞え舞えかたつむり』)(1978年)《系上金襕缎子腰带》(『金襴緞子の帯しめながら』)(1997年)等。
别役通过童谣和古歌,试图感受自古以来存在的艺能,也借此来质疑“现代”。别役对于前现代艺能的关注可以从其初期代表作之一《象》中对病人带有猎奇性的观赏中一窥究竟,其诞生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超越现代(近代の超克)”思想,而别役本人超越了这种时代性,用其一生在前现代的艺能中不断摸索,找寻其中原始语言的形态。
别役毕生的心血之作“飘飘族”系列可以说是其探究工作的集大成。在这部作品中,别役尝试的是关于语言的争端,在别役看来,在江户时代曾存在两种语言——一种是逻辑性的、结构性的语言“益荒男风(益荒男ますらおぶり)”和感性的、有大量拟声词的“手弱女风(手弱女たおやめぶり)”语言。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手弱女风的语言遭到破坏,但别役通过描写“飘飘族”这一失语症族群使其重生。
别役有很多记有童谣《新娘娃娃》(「花嫁人形」)和《十五的月亮》(「十五夜お月さん」)等内容的原稿和将唱歌的内容化用作题目的作品,本次展览旨在通过相关资料,为大家介绍别役对前现代艺能和语言投入的持续关注,探索“飘飘族”系列诞生的过程。

« 戏剧理论体系的构建 | 向复杂的犯罪发起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