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Online Exhibition

別役實的創作之道––從幻逸處女劇至飄飄族

早熟的少年時期

別役生於1937年4月6日滿洲國新京特別市(今中國長春市)。45年,將滿8歲時父親身亡,隔年返回父親老家・高知縣高知市。回去時有一年的空窗期,因此學年晚了一年,為小學2年級學生。之後,在母親的老家・靜岡縣清水市生活,48年11歲時搬到了長野縣,插班到長野市立城山小學4年級就讀。至高中畢業之前一直在長野生活。隨著母親經營的餃子店進入軌道,經濟穩定,別役有幸遇到師長及友人,開始專注於文藝與繪畫,過著樸實平靜的生活。
從小學5、6年級左右刊編的文集類中可看出別役早發的優秀文才。據文集『櫻桃』(『さくらんぼ』)所刊載的作文,可知別役從4年級開始時常創作詩。作詩之際,事先考慮作品的結構再開始書寫,因此,此時的詩及散文其構成能力之高,相當引人注目。6年級時所創作的詩「蜻蜓」(「とんぼ」),描寫蜻蜓停在草上,草微微擺動之情景。這種仔細描寫不注意就很容易錯過的動植物纖細動作之態度,亦貫穿在他的劇作中。
從6年級時所寫的兩則散文「一位阿姨」(「あるおばさん」)及「一顆橘子」(「一つのみかん」)可窺知日後其劇作中常給人對日常景色有敏銳觀察的印象,早已在此時期萌發。「一位阿姨」是敘寫被派去跑腿處的烏龍麵店中所發生之事。別役聽到中年婦女店員其低沉、寂寞的聲音,他想像著這位婦女身負著無依無靠的命運,並回憶著「看起來極為可憐,想把我的幸福分給她」。「可憐」一詞常常出現在別役的作品中,多用於假裝能理解他人不幸遭遇的偽善言辭。
「一位阿姨」中的「可憐」雖未含有此意,但之後不到一年,在別役的思維中已開始萌生戒除這種天真無邪情感的自我意識。即畢業文集『微風』中所刊載的「一顆橘子」。別役在跑腿途中,目睹了一位揹著嬰兒、手牽著小男孩的中年婦女,在泥濘中撿起一顆橘子。別役看到時覺得婦女很卑微,但他立刻對感覺於此的自己感到羞愧。之後描寫看到婦女仔細擦拭橘子、剝皮的模樣,就像是「奉上」神聖之物。最後寫道「無來由地覺得這是顆幸福的橘子。小男孩的臉在星空下笑著」。
別役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這種拒絕因同情而伸出的援手、獨自忍受歧視及貧窮的人物。所謂的幸福為何?這是別役日後創作時所不斷關注的一問題,此問題在別役的少年時期已萌芽,而這萌發的瞬間則銘刻於「一顆橘子」之中。

« 展覽旨趣 | 與友人相遇及對繪畫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