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Online Exhibition

别役实的创作历程——从魔幻的剧本处女作到飘飘族

早熟的少年时代

别役实1937年4月6日出生于(伪)满洲国新京特别市(现中国长春市)。1945年,在满8岁的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别役失去了父亲,次年撤回父亲的老家高知县高知市。因回撤归国时耽误了一年,别役迟一年入学,成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别役随后转回母亲的老家静冈县清水市生活,1948年11岁的时候搬到长野县,插班就读于长野市立城山小学四年级,而后在长野一直生活到高中毕业。母亲经营的饺子店逐渐上了轨道,经济比较稳定,与此同时,别役受到老师和朋友的关爱,开始陶醉于文艺与绘画,生活平静而稳定。
从别役小学五六年级时所编的文集之类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其很早就显露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从刊在文集《樱桃》(『さくらんぼ』)中的投稿可以看出,别役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诗歌创作了。别役曾经提到提到,诗歌创作时会先构思好作品的框架再开始动笔,可以想见这一时期别役的诗文结构就已经相当成熟。六年级时创作的诗《蜻蜓》(「とんぼ」)中描写了蜻蜓落在草上时草的轻微颤动,这些动植物细微的动态,一不注意就会错过,而别役对于这些细微动态进行细致描写的创作风格,在其剧作中也一以贯之。
从六年级时创作的两篇散文《店员阿姨》(「あるおばさん」)和《一个橘子》(「一つのみかん」)中可以看到,别役后期剧作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对寻常景象敏锐的洞察力在此时已经萌芽。《店员阿姨》写的是出门去乌冬店跑腿时发生的事情。中年女店员的声音低低的,听起来有些寂寥,别役因此想象这位女性可能背负着无可依托的孤独命运,回忆道:“可怜得不得了,我想把我自己的幸福分给她。”“可怜”一词在别役的剧作中也屡屡出现,常常用来描绘一种假装理解他人不幸遭遇的伪善。
《店员阿姨》中的“可怜”一词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但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别役心中开始有意抛弃这种无谓的天真。这一倾向在毕业文集《微风》(『そよかぜ』)上发表的《一个橘子》中即有体现。别役在跑腿途中遇到一位背着婴儿、牵着小男孩的中年女性,看着她从泥泞中捡起一个橘子,别役感到一丝低贱,但随即觉得有这种想法的自己很可耻。别役将她把橘子擦干净、剥好皮的动作形容为近乎神圣的“献上”,最后他这样写道:“我隐隐觉得那个橘子是代表幸福的橘子。在刚刚落下的夜幕下,群星闪耀的微光中,拿着橘子的小男孩露出了笑脸。”
别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拒绝别人因同情而伸出的援手、咬牙忍耐不公平待遇和贫穷的人物。幸福究竟是什么。《一个橘子》中刻下了少年别役在这之后的创作中也不断追问的那个疑窦顿生的瞬间。

« 展示趣旨 |  结识知己 爱上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