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aku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

Online Exhibition

別役實的創作之道––從幻逸處女劇至飄飄族

對前近代表演藝術之關注

別役最初開始創作劇本時,受到了以薩繆爾・貝克特為第一人的荒誕派戲劇影響。同時,亦關注宮澤賢治、深澤七郎等文藝作品及童謠、童歌、唱歌(譯者按:此處唱歌指的是明治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為了用於學校教育而創作的歌曲)、古歌等,積極地將這些放入創作中,融合二者使其戲劇世界更加精練。至1970年代中期之後,時常將唱歌的一節或慣用語放進標題,此傾向在90年代後半以後更為顯著。主要作品有『滾湯冒泡煮鍋鍋』(『あーぶくたった、にいたった』)(1976年)、『飛呀飛呀蝸牛』(『舞え舞えかたつむり』)(1978年)、『繫著金襴緞子的帶子』(『金襴緞子の帯しめながら』)(1997年)等。
別役藉由童謠及古歌瞭解到自古以來所存在的表演藝術手感,而此亦是懷疑「近代」的一線索。從初期代表作之一的『象』中登場的病人其可笑性,也可看出別役對前近代表演藝術的關注。在此背景中,有起於60年代作為前近代文化表演藝術起點的「近代的超克」之潮流,別役則是超越此時代性,終其一生都在探索前近代表現藝術中最初的語言面貌。
畢生鉅著「飄飄族」系列可謂是此研究事業的集大成。在本作品中別役嘗試辯證語言。根據別役之說,江戶時代存有兩種語言––理論性、結構性的「男子漢大丈夫」語言,與以感官性、擬聲語為特徵的「窈窕淑女」語言。在社會近代化過程中,窈窕淑女語言被毀壞了,然別役藉由在描寫所謂「飄飄族」的失語症一族時,試圖讓此語言再生。
本展藉由童謠「新娘人偶」(「花嫁人形」)、「十五夜月亮」(「十五夜お月さん」)等抄寫原稿及把唱歌等放入標題的作品其相關資料,介紹別役持續關注前近代表演藝術的一部分,欲闡明至「飄飄族」系列的過程。

« 戲劇理論的構築 | 挑戰犯罪的不可解性 »